芭蕾的六大流派是指五百年的芭蕾发展史上,在不同国家自成一派的芭蕾风格。史学家 们以不同国家芭蕾艺术的发展高度,包括训练体系的科学性与独特性、编导大师的原创性和 影响力、保留剧目的经典性和知名度、表演大师的艺术性与国际性等多项内容为标准,已确 认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丹麦、美国和英国六大流派。
一、意大利流派作为芭蕾的发源地,意大利流派诞生于 15-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情绪激昂、气质豪爽、技术高难、动作奔放的总体特征。形成的重镇先后为佛罗伦萨、米兰以及那不勒斯、罗马等城市。在芭蕾发展史的不同时期,许多划时代作品的编导家或表演家都是意大利人,如巴尔塔扎·博若耶编导了“世上第一部芭蕾”的《王后的喜芭蕾》、菲利普·塔里奥 尼编导了“第一部在脚尖上翩翩起舞的浪漫芭蕾《仙女》,而如今仍属于女性高难度技巧 的32 个“挥鞭转”,也是由 19 世纪末的意大利明星皮里耶娜·莱尼亚妮在圣彼得堡首演的《灰姑娘》和《天鹅湖》中率先完成,并成为后世标准的。
意大利学派在 20 世纪初以“切凯蒂学派”的名义再度辉煌,并未俄国芭蕾在 20 世纪
的一统天下,注入了过硬的技术基因。“切凯蒂学派”的主要动作特点是:擅长平衡与协调、 强调干净与线条、旁腿只需 90°、手臂切忌太花哨;该流派在 20 世纪的代表性人物为女明星卡拉·弗拉奇和亚历山德·费丽、男演员马西莫·穆茹和罗伯特·波莱。
二、法国流派
法国流派是以“浪漫芭蕾之都”的巴黎为圆心形成的,先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辉煌历程, 并最终步入了芭蕾发展史的黄金时代——1581 年演出的法国宫廷《王后的喜芭蕾》。始建于1661 年的法国皇家舞蹈院是如今最著名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和芭蕾舞团的前身,并为后世创造了包括手脚的五个位置、大批程式化的舞姿,以及整套的肢体规范训练在内、流传至今的芭蕾语言和美学体系。1672 年,法国的贵族舞者们退出历史舞台,确保了法国芭蕾从此向高、精、尖的境界迅猛发展,并在经历“早期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这三大时期之时,脱颖而出了让·多贝瓦尔、菲利普·塔里奥尼、让·科拉利、朱尔·佩罗、莫里
斯·贝雅等边到达时,19 世纪率先在脚尖上翩跹起舞的玛丽·塔里奥尼、20 世纪末集芭
蕾美学理想之大成的表演巨星希薇·纪莲等,并应运而生了朦胧梦幻般的“白裙芭蕾”,留
下了《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亚》等久经考验的芭蕾舞剧, 以及《四人舞》、《波莱罗》等浪漫情怀的芭蕾诗篇。法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贵典雅、空灵虚幻、轻盈飘逸和动作细腻,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三、俄罗斯学派
俄罗斯学派崛起于 19 世纪的中后期,为法国“浪漫芭蕾”的继承和发扬者,中心城市分
别为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并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一举创造了“古典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不仅使法国芭蕾大师马里于斯·彼季帕在这块黑土地上成长为“古典芭蕾之父”,使俄 国人伊凡诺夫崛起成为“俄罗斯芭蕾大师”,使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成为“俄罗斯的 乐圣”,且先后推出了《堂·吉诃德》《舞姬》《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百年不衰 的芭蕾舞剧,并确立了“双人舞”“性格舞”的舞蹈模式,以及“技术就是艺术”的美学思 想。俄罗斯学派的博大精深还缔造了佳吉列夫这位空前绝后的芭蕾经纪人、米歇尔·福金这 位“现代芭蕾之父”以及尼金斯基、尼金斯卡兄妹、巴兰钦、格里戈洛维奇这些在 20 世纪“现在芭蕾”早、中、晚三个阶段各领风骚的编导大师。还产生了安娜·巴甫洛娃、乌兰诺娃等技艺超 群的表演巨星,以及《仙女们》《玫瑰花魂》《斯巴达克》《春之祭》等大中型的 芭蕾舞剧和这个学派集中体现了斯拉夫民族精神特有的体魄和气概,具有气势恢宏、动作凝重、魅力过人、舞剧并重等总体特征。到了 20 世纪,这个学派又因苏联芭蕾教育家瓦冈诺娃的加工提炼和世界影响形成了“瓦冈诺娃学派”,其主要的风格特点表现在:与前人恢弘的气势之中,适当放慢脚下的技巧,而通过加大抬旁腿、屈脊背、头肩相对等原有动作的幅度,进 一步延伸肢体的线条,以追求芭蕾理想中的“抒情第一”的美学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