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联合率领我国西部许多部族东进伐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此次战役史书上记载很多,广为传颂的是"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民倒义。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这场在三干多年前改朝换代的大决战,史载有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参加。对这场战争中的"前歌后舞"都认定确有其事,但对其阐释则有不同∶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册中谈到、武王出征在"行军中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这是一种深得民心的欢乐舞蹈。《华阳国志》提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今所谓'巴渝舞”也。
"汪宁生用现今凉山彝族和景颇族的民族学资料论释,"前歌后舞"不是—般的欢乐歌舞,乃是一种古老的战俗,是先头部队的一种冲锋陷阵方法。正如旧时凉山彝族"打冤家"时的先锋"礼夸",和景颇族掠夺性械斗时的"兵头"。他们都在队伍前面一手舞刀,一手舞盾,冲打头阵。
周武王灭股商后,即制作《大武》舞,歌颂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大武》的制作及内容.(吕氏春秋•忡夏记•古乐》、《礼记・乐记〉和《明堂位〉都有记载,共有6段舞蹈,舞者戴高冠,持彩绘盾牌和以玉装饰的戈跳舞,表演武王征战的事迹,场面十分辉煌,其风格像武王在"牧誓"时,左手执黄铜长斧,右手持白牦牛尾指挥一样。应是西部少数民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