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原地区。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笃信佛教的统治者倡导下,中国多地出现了佛教石窟。
中国石窟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
各代各地石窟的舞蹈形象有所不同,这除了美术制作的技法、风格的差异外,和各地的佛教门派有关,和各地的乐舞传统及审美习惯的关系更大。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克孜尔千佛洞。
新疆克孜尔石是古龟兹石窟群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我国早期开凿的石窟之一。
经科学测定,约开始于3世纪,终止于9世纪,延续长达600年,其遗留的艺术品很丰富。
在壁画中,有不少伎乐图,使今人得以重睹当年风靡中原的龟兹乐舞的风采。其轻灵的舞姿,动人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有一些乐舞伎人画作半裸或全裸,充分展现了人体的健康美,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显示出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它是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克孜尔千佛洞保存了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几代的龟兹壁画。
如西晋时期的38窟乐舞洞,两壁共14组(每壁7组),每组两伎乐著萨(早期的天宫伎乐)或拍掌击节,或拈花绳起舞,或弹琵琶,或击手鼓,正是古龟兹乐舞的写照。
而101窟“伎乐菩萨”独舞,舞伎形象虽年代久远有几处漫速,但仍可看出其裸上身及身体的一应饰物。
该舞伎身材丰腴而不失秀美,其翻掌拧腰,颇具龟兹舞蹈的风格。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巧妙接受,更显示出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
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画出雄健壮实的骨骼,用赭色烘染出光润的肌肤,又借助飘曳的长带,表现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意境,使人一看到那些飞天,便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之感。